从黑客帝国倒退
技术论坛
发表于 主页 > 技术论坛

  从黑客帝国倒退在上海的一家报纸上,有几个影评人告诉读者:今日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影评人是真正独立的——他们无一不被电影公司收买、操控或影响。比如,每当“大片”营销程序开始启动,影评人就会被电影公司请去看片,然后给钱让他们写影评为该片造势——非常廉价,据说名头最高的影评人也就是一千元,无名小辈两三百元就打发了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当然是可疑的。首先对“影评人”的界定就成问题,如果只有“会被电影公司请去看片”的才算影评人,那这种说法倒也可能成立;而如果以“曾经发表影评”作为影评人的定义,那中国肯定有独立影评人——我不用进行社会调查来证明这一点,因为本人已经持续发表影评八年,就从未受过电影公司任何影响不过,这几位影评人的说法,确实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痛不痒、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的影评文章?包括许多所谓的“专业”影评文章,也是如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系列进口或国产的“大片”次第登场,先是《风声》,接着是《2012》、企业宣传片制作《阿凡达》、《唐山大地震》。我无意中关注了一下他们的营销模式,发现颇有共同之处,几乎已成固定套路:除了正常的电影宣传之外,只要你发现在《南方周末》、《周末画报》、《外滩画报》以及所谓“四大周刊”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关于某部电影的长篇报导、导演访谈、制片人专访之类的内容,你就可以知道,又有一部“大片”要登场了。在这些大牌媒体的引领下,“二线媒体”或“低端媒体”必然纷纷跟进,因为它们担心,如果不跟着谈论谈论这部“大片”,就会显得落伍,显得“跟不上趟”了。这时,科普类的报刊杂志就要谈《2012》,科幻类报刊杂志当然要谈《阿凡达》,旅游类报刊杂志可以谈《唐山大地震》,而思想教育类报刊杂志至少也可以谈谈《风声》……。其实在分类上根本用不着这么拘泥,比如旅游杂志要宣传《风声》可以谈“裘庄”原型在何处,科普杂志要宣传《风声》可以讨论周迅旗袍上的密码……到了这时候,你就会发见,在某一部“大片”上映期间和上映前后,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乃至电视电台,全都在谈论这部电影。充斥着信息垃圾的网络上,与这部“大片”有关的信息当然更是铺天盖地。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广大观众自然只好乖乖掏钱买票,进电影院去“跟上时代节拍”啦。所以但凡“大片”,几乎总是会票房大卖的。这种“大片”营销模式,虽然俗不可耐,却是行之有效现在,又轮到《盗梦空间》(Inception,又译《奠基》、《全面启动》、《潜行凶间》)啦“大片”之为“大片”,通常确实有其成功之处,否则一般不会得到“大片”的营销待遇,企业宣传片制作所以从实际的观影效果来说,《风声》、《2012》、《阿凡达》和《唐山大地震》都没有让我失望(我对《阿凡达》的思想价值评价最高),但是这条规律到了《盗梦空间》似乎出了例外我前不久曾看了迪卡普里奥(L. Dicaprio)主演、斯科塞斯(M. Scorsese)执导的影片《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印象非常之好,所以对同一男主角的《盗梦空间》也抱着较高的期望后来我发现,毛病可能出在《盗梦空间》的音乐上——每当进入梦境,那些背景音乐总是平板而喧闹,所以几次让我昏昏欲睡。与《禁闭岛》中配乐的刚健硬朗相比,《盗梦空间》的配乐实在是催眠效果一流。也许这是导演为了营造梦境气氛而故意如此安排的,正如影片中科布手下的人所说:“我们可以用音乐来催眠”影评的常见套路之一,是谈论所评影片与此前其它电影的承传、影响、“致敬”等等的关系关于对《盗梦空间》的影响,导演自己谈到的“邦德电影”就不用多提了,因为在《盗梦空间》中我压根没看出什么与007系列电影——所有22部我当然全都看过——实际相干的地方。影片后半部分那场冗长的雪地追逐枪战戏,据说是向诺兰最心仪的007电影《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致敬”的,因为据说他心目中最完美的007电影就是这一部——其实这一部恰恰被广大007影迷认为很烂。而且这种说法本身也很可能只是穿凿附会但是,我至少可以举出此前的15部电影,它们都和《盗梦空间》的创意有关,我将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并给出简单的、与《盗梦空间》相关的创意提要:硬线(Hard Wired,2009):植入芯片消除记忆控制人脑当然,这个影片清单肯定是不完备的。对上述15部影片逐一分析对比,也是这篇文章的篇幅所不允许的,但可以择其要者稍言之比如“盗梦”这个概念,在1995年的《童梦失魂夜》中已经明确出现,在那部影片中,一个坏蛋设法偷盗儿童的梦。至于“入梦”,其实与“入侵人脑”又有多大差别呢?“入梦”还需要在梦中才能“入”,而“入侵人脑”则可以在更多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入梦”与“入侵人脑”没有太大差别,那么《盗梦空间》高调标举的“植梦”,与“植入记忆”又能有多大差别呢?又如《盗梦空间》备受吹捧的“多重梦境”构想,其实在1999年的《十三楼》中早已形象展示过了,那部影片中在神秘的十三楼上的虚拟幻境装置,电影中的科学知识必须准确吗能够虚拟出“洛杉矶1937”,而这个“洛杉矶1937”又是在另一个虚拟幻境“洛杉矶1990”中开发出来的,而“洛杉矶1990”又可能是由“洛杉矶2024”所创造的……。这层层虚拟与《盗梦空间》中的多重梦境,其实可以说完全一样再如,《盗梦空间》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梦境中的城市变形,被认为是影片创造的一大奇观,其实这在1998年的《移魂都市》中早就展现过了,最多也就是这些年电脑特技的进步使得《盗梦空间》的场景更为眩目一些而已营销宣传中所说的那些《盗梦空间》的创意,虽然如上所述是早已有之乏善可陈,但毕竟这部影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它也提出或涉及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东西——主要是从思想价值来考虑,可惜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是媒体替它宣传时不屑一顾的比如,《盗梦空间》提出了“入梦”、“窥梦”、“盗梦”、“植梦”等行动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影片中最有思想价值的地方——至少是可以启发观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对于科布想在金盆洗手前干的这最后一票买卖,影片虽然没有直接进行道德批判,还用科布和亡妻之间的缠绵爱情将它美化了一番,但影片让科布自己对阿莉阿德涅坦言:“这是不合法的任务”关于“读心术”之类了解他人脑中思想的超能力,在上面开列的电影中早有涉及,但大多未从“侵犯他人隐私”的法制角度进行思考,影视视频制作有些涉及此事的作品,让这种超能力为警方查案所用(比如影片《入侵脑细胞》),这就回避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上述15部电影中,唯一认真考虑过此事的是2002年的《少数派报告》,影片用一个精心构想的故事,质疑了“感知他人思想并据此定罪”这种超能力的应用,在法律上的合法性,以及在科学上的可能性再如,影片中科布对阿莉阿德涅进行“盗梦”入门训练时,让阿莉阿德涅入梦了五分钟,但阿莉阿德涅在梦中感觉自己已经和科布谈了一个多小时了,科布向她解释说:“现实世界五分钟,等于梦里一小时”。科布的理由是:思想比实际行动快得多,所以你在梦中五分钟经历了许许多多事情和场景,这些经历如果发生在现实世界,就需要花费一小时这种解释有一定的联想价值(科学意义上的)。科布的意思是说,人对于梦中的时间,仍然是根据他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来感觉或估计的。这种判断是否能够成立,真实的印度社会和军事实力到底怎么样,恐怕只有研究梦的专家才知道了。这还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的说法:“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恰与《盗梦空间》中的说法相反。中国无人便利店遭遇Amazon Go,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神仙洞府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所以时间在那里也许如白驹过隙,而充满痛苦的尘世生活相比而言就显得“度日如年”了吧还有一点可以提到,影片的各种梦境中,有一种失重状态,人漂浮在空中,这有一定的实际依据——我这么说的依据是,我自己年轻时确实多次做过自己漂浮在空中的梦,和影片中展示的一模一样。要拍《盗梦空间》这样一部影片,当然会收集各种各样关于人类梦境的资料,我说的这种梦也许有研究梦的人报导过。

公司宣传片拍摄-版权信息
公司宣传片拍摄-
虚拟演播室拍摄 三维动画制作 MG动画制作 影视视频制作 企业宣传片制作 公司宣传片拍摄 天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区王顶堤商贸城58众创 本站视频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津ICP备14005706号-1

友情链接: 赚客吧 企业广告片拍摄 活动策划 企业宣传片制作 年会活动策划 广告片拍摄制作 动画制作 多媒体企业展厅 影视视频拍摄制作 广告策划公司 MV拍摄制作 企业宣传片制作 天津活动策划 设计制作公司 虚拟演播室 中国家居网 短视频运营 动画制作公司 广告片制作公司 活动拍摄 VR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