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五天速成方略 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浪潮》(DieWelle)的故事情节如下:一位叫文格尔的高中老师要去对一群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无忧无虑的高中学生讲授“独裁专制”课第一堂课他就受到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的嘲弄和抵触。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独裁专制,也不想知道,因为那玩艺和希特勒的法西斯一样,离他们很远了2、文格尔为了让这些高中生理解什么是独裁专制以及法西斯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一道理,决定改变教学方式。他别出心裁,准备做一个“法西斯”实验,把自己的课程变成“法西斯速成班”。当然,要实验“独裁专制”,最需要的是一个“元首”,作为老师的文格尔当之无愧,这一点同学们没有意见3、文格尔老师是如何实行“独裁”的呢?星期一,他面带微笑地告诉眼前这些“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的高中生如何利用课堂的空间实行对身体有益的呼吸和简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这可比教授那些枯燥的“法西斯”有趣多了啊,而且,好几个学生在照做之后果然感觉舒服多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最后大家都开始按照文格尔的“命令”做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随后他们按照文格尔的要求,结束了课堂上东倒西歪的历史,端端正正地坐好了…… 4、接下来的星期二、中国无人便利店遭遇Amazon Go,星期三等温文尔雅的文格尔强调了纪律和团结,强调了大家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要互相帮助。这些话放在任何团体里,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对这些从小散漫惯了的高中生,更是有一种崭新的感觉。例如,弱者不再害怕被外班的流氓同学欺负,因为在集体主义精神下,文格尔这个班级同学团结如一,一致对外,就算你是强壮的大流氓,你能打得过整个班级的同学吗?中国俗话怎么说的?一支筷子容易折断,但一把筷子呢?当然,班上也有几位同学对这种一下子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做法不以为然,可他们马上遭到了集体的反对。这个被同学们取名“浪潮”的运动,一下子显示出了力量和效率的优势。一些放学后无所事事的同学也找到了精神依托,不再精神空虚到处游荡,开始为集体出谋划策,组织活动,结果大家都被“组织”起来了…… 5、很快,有同学建议组织的人应该穿统一的服装——啊,当他们穿上一样的服装之后,他们看上去是多么的平等啊,男同学不再有人穿高级名牌,有人穿得破破烂烂,差距一下子消除了;而女同学也突然发现,有了集体规定的统一制服,她们少了最大的烦恼:每天早上不用再为今天穿什么而绞尽脑汁…… 6、少数几位认为这样做太离谱的同学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来自组织里的同学,而不是文格尔,当这些反对“组织”的同学仍然不向“浪潮”靠拢的时候,他们受到排挤,甚至被“集体”赶走…… 7、这时的文格尔除了强调纪律和集体之外,仍然什么也没有干,但由于全班的同学——也是“浪潮”和“组织”里的人越来越以他为中心,以他马首是瞻,他的笑容越来越少,脸色越来越严肃。大概在第四天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忘记了这是一个实验课,而我也感觉到文格尔已经从老师变成了“元首”。文格尔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8、为了扩大“浪潮”的影响,让这个班级看上更像一个集体,有人建议“浪潮”运动应该有自己统一的手势和标志。当手势被选定后(一种在胸前划一条波浪形的手势),我们看到镜头中第一次做这个动作的学生们还有些不好意思,动作做得也不整齐,但在文格尔亲切而威严的目光督促下,同学们反复练习,不一会,全班同学已经可以做得整齐划一了……这个原本是有点游戏性质的实验课,发展到这里几乎让所有的观众都会和我有了一种怪怪的感觉,包括那个整齐划一的动作,不能不联想到“Hi Hitler”的那个给世界带来灾难的纳粹手势…… 9、和任何一个集体一样,这个集体少不了狂热的积极分子,实际上他们比文格尔本人看上去要积极得多,6大战略机遇汇聚“浪潮”的很多活动和动作都是他们建议和设计出来的。几位积极分子利用夜晚把“浪潮”的标志刷到校园和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个班和其他学校比赛的时候,积极分子要求全体同学必须到场,一起高呼口号加油…… 10、文格尔的实验课终于引起了他的女朋友(也是该校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警惕,她提醒文格尔,他的所作所为正在和这个社会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走得太远了,一开始文格尔甚至狡辩了几句,说学生喜欢他,尊重他,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自己要像其他老师一样,上完课就把学生丢在一边,毫不关心?可是当文格尔发现一位学生由于太尊重和热爱他,影视视频制作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睡眠彻夜守在他的门外保护“元首”的时候,他终于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于是,在五天过后的星期六,文格尔把穿戴一样,做着一样手势呼喊同样口号的同学们集中到大礼堂,让加入“浪潮”组织的同学们谈一下过去五天的感受。感受到集体主义魔力的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了平等的感觉,成绩不再重要!找到了新的关注点,新的兴趣!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找到了人生的目标……而当一个同学提出异议,对“浪潮”运动过去五天的表现进行严厉指责的时候,竟然遭到了所有“浪潮”运动参与者的群起而攻之,甚至被骂为“叛徒”,几位积极分子最终把这位异议分子揪上了讲台看到这个场景,文格尔终于开口说: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五天前我们为什么搞“浪潮”运动吗?其实,我们只是在搞实验课,通过这个课,我想告诉大家什么叫法西斯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离我们有多远…… 这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原本就到此为止,但作为电影,导演却加了一个结尾:当一位“浪潮”积极分子猛然醒悟到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的“浪潮”只不过是一个教学实验,只不过是一场梦的时候,他冲上讲台,开枪误杀了扭送“叛徒”上台的“浪潮”成员…… 在现实中,这个结尾并没有发生,这场实验课并没有死人,老师文格尔也没有被警察抓起来。它不但帮助胆小懦弱的小烂仔重拾生活信心,让无依无靠的孤儿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还使不可救药的校园黑势力团伙迷途知返,重回集体怀抱。它简直就是80后迷茫一代的生活圣经,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世界大同的山寨版本,是应该被拍成德国版《奋斗》的经典青春励志题材。影片最后拍成悲剧,两名少年无辜死去,似乎都不是浪潮运动发展的结果,相反,观众很容易想到是浪潮的解散引起了校园枪击案。没有细致分析并着重表现浪潮的可怕之处,是这部还算不错的片子的一大败笔浪潮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个人融入集体的狂潮之中,一切个性均被抹杀,每个人都把自己完全交给集体。从此集体的装束就是个人的装束,集体的活动就是个人的活动,集体的思想就是个人的思想。相应的,集体的荣誉也是个人的荣誉,集体的成功也是个人的成功,集体的力量也是个人的力量,于是原来在各方面都一无是处的失败者在集体中获得了自尊心的满足,原本没有信仰的犬儒也似乎通过集体的目标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而原本孤独无助的个人也有了集体这个强大而稳定的后台,这些是浪潮对于其成员的魅力所在而浪潮对于集体本身,似乎更是百益无害的了。它把一个个弱小的力量合成一个巨大的拳头(详见葫芦七兄弟合成金刚葫芦娃),砸向它的反对者,砸向犹太人,砸向帝国主义,砸向藏独台独,砸向法国人,砸向日本人,砸向浪潮所指的任何敌人。“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浪潮的“铁骑继续前进,那些螳臂挡车的匪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 要维持这样一个强悍的组织,就必须统一思想。3非农携美联储强势来袭,统一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树立权威,二是控制言论。前者导致独裁,后者限制自由,浪潮之恶由此产生。由于限制自由,反对者被镇压或隔绝,作为思想权威的独裁者就成为左右浪潮发展的主要力量,这时整个浪潮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他的复制品,这个人说要炼钢,复制品们便砸锅卖铁地炼钢,这个人说要革命,复制品们便群情激昂地革命,这个人说改革开放了,复制品们便欢天喜地地走进新时代,这个人说要耀我国威,复制品们便同一个梦想迎奥运。假如有一天这个人说要收复台湾,毫无疑问,复制品们便摩拳擦掌,准备为了某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杀掉或者牺牲掉自己口口声声所谓的“同胞兄弟”。你看,问题就在于,浪潮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据我所知,能在广大复制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浪潮领导的,大多也不是什么好鸟,而这只坏鸟所造成的破坏,则必然是毁灭性的。浪潮就是纳粹,浪潮之恶就是纳粹之恶,当你意识不到他的坏处时,就是它最可怕的时候在复制品之国,复制品们每隔几年就会召开一次全国复制品代表大会,新一任复制者在大会上举行登基典礼,此后复制者会提出一个被称之为“伟大的复制者理论”的理论,影视视频制作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一股学习伟大理论的热潮,复制品们每晚七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复制者的一举一动。在这里,威胁已被口号咬碎,天边升起火红的太阳,复制品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制,鲜艳的国旗下他们喃喃自语:再造一个马克思,再造一个恩格斯,再造一个斯大林…… 哦,差点忘了,复制品们甚至还能上网,他们会在看完《浪潮》之后,在豆瓣上说,看不出浪潮有什么坏处,因为复制品们似乎觉得,复制者不会利用复制品们组成的金刚葫芦娃去做坏事呢。请中央放心,复制品情绪稳定致命的启蒙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影视视频制作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